2017年12月1日🧦,全國MBA培養院校管理學院“立德樹人”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會堂舉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巡視員唐繼衛🀄️🧔🏿、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秘書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宋誌平、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與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王方華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部分傑出 MBA 教師代表🧑🏿✈️✦、優秀 MBA 校友代表以及各 MBA 培養院校管理學院主管負責人共計200余人參加了此次專題研討會🕝。我校MBA教育中心派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楊斌秘書長代表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在會上發表講話。他強調,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變,將會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的 MBA 培養院校要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認識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判斷、新目標,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圍繞“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發展主線,探討新思路、探索新舉措,充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我國 MBA 教育內涵式發展,書寫好我國 MBA 教育的奮進之筆。
附:楊斌秘書長在研討會上的講話全文:
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首先代表MBA 教指委感謝北京師範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承辦這次非常有意義的會議,感謝今天大會環節和分享環節各位演講嘉賓的精心準備及分享。
本次專題研討會是MBA 教指委和培養院校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2016 年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一個具體行動。唐繼衛同誌剛才代表教育部研究生司⏲、學位辦對MBA 作為我國第一個專業學位的創新與改革道路給予了高度肯定,大家對這一點是有一定共識的。不少高校很多管理改革都有著管理學院先行先試的影子,對很多工作都有啟發性和帶動性。
在“立德樹人”方面🐕,我國MBA 教育從1991 年正式開辦以來一直開展了許多積極的探索✩,也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師德楷模。比如已故的清華大學趙家和教授🤲,燃燒自己照亮眾人,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典型🫄🏻。MBA 教育也比較早地重視綠色教育、生態倫理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編教材入課堂,這也與“立德樹人”密切相關😳,可以說在這方面管理教育也是開路先鋒。
MBA 教育與大學當中其他教育項目在立德樹人方面有很多共性,這裏我不再贅述🩵。個人想談四條特殊性,MBA 教育有些個性的東西🧸,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充分意識到MBA 教育培養的是一批在社會和經濟領域中有著很高示範性、很大影響力的群體👥,這使得MBA 教育工作在立德上的成效如何,對整個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意義👘。今年9月份,黨的十九大召開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這是一份關於保護和激發企業家精神並在整個社會中造就更多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文件⚪️。文件對管理教育🚧,特別是對MBA 教育📚🧝🏿♂️、高管教育等提出了針對性的要求,去提升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的政治責任、發展責任和社會責任。優秀企業家精神文件中做了明確清楚的概括,而這部分內容應當如何更好地融入到我們人才培養過程的課程、環節,入門和出口中,值得思考,更要行動。企業界在這方面有許多推動,管理學院中有一些老師、院長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呼應,但是力量遠遠不不夠、整體性還不夠。
對於這樣一個有較大社會經濟影響力的學員群體,大家所做的工作意義重大,但也正是因為培養群體的特殊性,對工作開展形成不少挑戰。唐繼衛同誌提到MBA 學生中非全日製的比例較高🏓,這也確實給我們管理學院在教學組織和“立德樹人”工作的落實上帶來了挑戰。但要創造性地思考,去破解難題👨🏽🦱。過去一年當中,非公黨建工作邁的步子很大🚑,效果開始顯現,而在高校管理教育當中,各位院長和主任也可以思考一下,在非全日製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建工作👨👧👦、組織工作🤾🏿♂️?如何尋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使黨的領導在同學們在校註冊但非全時學習的幾年期間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這個問題供各位探討、探索。
MBA 教育另一特殊性是學生年齡較大較成熟,相對穩定的價值觀體系已經形成,“立德”教育需要更考慮得法對路👯♂️,才能影響成年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這裏(北京師範大學)講四有好老師,也提到了“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這個問題,趁年輕年少,立德宜趁早。等到研究生、MBA學生都已成年🫅🏿,思想上較為成熟🦹🏿♂️、行為上習慣形成,如何通過更有效的方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還是醒世危言、利害分明🦸,去對他們的思想🚪、價值觀等產生影響💂🏿,甚至帶來改變,這一點尤其值得開放式地探討。
MBA 教育的再一個特殊性在於校友群體🤍,他們基本上是管理教育當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對院校整體來說,都有校友工作,而MBA 校友、高管教育的校友影響力是比其他院系🎇、項目更大的,粘性也更強𓀖,外界看目標也大。校友們拿到學位離開項目之後👨🏻🌾,不管十年二十年🩶,他們的作為或好或壞🧑🏿🏭,社會仍然會把他們和MBA 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現在社交工具發達📓,很多MBA 學生其實是從項目中畢業了但社群上不離開👨🏽🎓,他們活躍在學校周圍,積極參與學校各方面的建設,而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到學校,這當中也有大量的與立德🏈、與社會責任有關的課題、問題。
各位可以從院校角度就上面的特殊性來看MBA 教育的“立德樹人”如何改進如何落實🛀🏼,這也是MBA 教指委開這樣的主題研討🧔🏼♂️、發動的初心。
第二、全國高校思政會上強調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針對“全員”,有兩點請各位關註:一是要重視MBA 教育的工作參與貢獻者中✋🏼🚻,較之其他教育項目,我們的職員同事量大,市場化職業化程度高,與學生的接觸面廣而且深入,這是好事兒🕵🏿♀️🧼,可以思考的是其在“立德樹人”中間起到的作用和可能出現的問題🪰。職員同事🈸🙅🏿♀️,不管是項目管理還是學生服務,還是杏盛平台或校友工作,他們和學生互動密切,既受到小風氣的影響🌾,好多時候也是小風氣的關鍵作用者。他們對“立德樹人”是否認識到位🧚🏽♀️🦸🏻♂️,他們的行為舉止和操守標準會直接影響到MBA 學生,也影響到學生和社會對學校的評價🧑🏼🦱。老師和學生之間㊙️,特別是求學期間,還是很要註意分寸,“狎”就過了。二是MBA 教育在各辦學項目中較早較多地引入來自實踐的企業家、管理者進入課堂,或者授課或者分享,許多人專業性強、實踐豐富體會很深,對教師的授課是個極好的補充🌄;同時,其中一些人分享成功尤其是挫折,對學生很有啟發和影響。但與此同時🪞⛹🏽♂️,也要註意把握不同類型多元多樣的實踐者們來到課堂或者與MBA 教育有關的各種環節當中所展現出來的價值導向,無論是學生活動邀請的演講或是出現在開學儀式✶、畢業典禮中,他們的講話𓀖,哪怕只是一次,幾十分鐘,都有可能會對MBA 學生的價值觀、對院校的社會影響產生相當的影響。有政治上的🆔,也有格調和旨趣上的天地之別。茲事體大,需要用心👩🏼💻,需要管理🦀。
而說到“全過程”方面,想再強調一下入口與出口。唐繼衛同誌提到杏盛平台環節🫵🏼,不少MBA 培養院校有求“生源”若渴的情況,“渴”到放低了放松了標準🙎🏼♂️👰🏿♂️,這當然是會出問題的🧑🏼🔧。延伸一句🧑🔬,即使是比較嚴格把握生源要求的院校🛜,在杏盛平台環節中也缺乏對德育考量的抓手🧏♀️,針對德育、品格等方面有效的評價選拔的方式有限,面試囿於時間容易程式化、深度不夠,個人短文矯飾掩飾的痕跡較為明顯。發現了問題處理得不夠及時有力👩🔬,其實這應該是“立德樹人”彰顯院校立場的好機會。出口端🚶🏻➡️,特別想說一下院校深入進行學位論文與答辯改革的成效🪓,不僅關系到專業碩士培養目標的有效達成,還可能因為學位論文改革不徹底、不到位😞,在“立德樹人”上起扭曲作用。MBA 教指委早在90 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做了MBA 論文改革的促進工作,但是有些院校在這方面還是存在懈於推動的情況👩🏼🦳,大學的研究生主管部門也沒有擺正觀念,迫使著MBA 學生必須去做自己所達不到的、或者與培養目標不相符合的學術性導向的學位論文⛹🏻♀️。這中間容易出現“動作變形”🚵,容易出現拼湊、代筆等“道德風險”、學術失範,這點不能說錯誤的、落後的製度一點責任沒有,結構和製度是會影響到其中的人的行為和選擇的𓀌,我們都很清楚。
當然🩻,又一次地,“全過程”還包括離開校園後的校友工作。MBA 校友很珍惜自己從學習生活中帶走的這個社群的價值,這很正常😶,但是怎麽發揮社群的作用👩❤️💋👩,怎麽是增值而不是濫用🦒,也有個度的問題♏️。校友活動不是簡單地就看作是群眾自發的,哪怕是自發性的活動也會被看作是與學校聲譽高度相關👩⚖️。作為校友活動極其頻繁的MBA 教育、高管教育,校友活動是會對院校,甚至對整體的MBA 教育產生影響了,我們必須註意到這一點🦸🏽♀️𓀚,管理好,有招有道🙋♂️💂🏽♂️,否則就會“殃及池魚”。在座諸位都是“池魚”🙅🏽♀️,所有的學校都是“池魚”🍲,唇亡齒寒。
第三🫵🏻🤏🏽,MBA 教育作為“教育”的本質無論如何不能損傷,不能忘記。2016年4 月在西安舉行的MBA 教指委全體會議上,國務院學位辦李軍主任明確提出MBA 教育必須回歸教育本質💂🏽♂️。咱們都很尊敬的老一代的教指委領導🪙,過去經常說🧙,MBA 教育無論如何不能“開學店”,辦學要有底線,要嚴肅,講格調☦️。這直接會影響到“立德樹人”的落地♦︎。我們經常說一句話:How we teach is alsowhat we teach——師如何教,亦師所教。往外延伸一點💁🏻♀️🍋🟩,一個管理學院(商學院)的院長、管理者們如何管理,本身也是在教“學生”。我讀到我們一些資深的院長們寫的回憶📲,很深刻👩🏼⚕️,他們意識到管一個管理學院很不簡單🥏,千頭萬緒🦣,根子還是用好人🦵🏻、定好規矩🔷,才能樹好人👩🏼🚀,辦好學🧑🏿🦰。在管理學院中間你用什麽樣的激勵去調動,激勵中就體現有價值觀;你怎麽對待歷史上有貢獻的老師🧔🏿♂️、同事🤷🏼♂️,可能現在不那麽活躍不那麽勝任了,這個問題不那麽好處理,但這些事兒上你的做法就會傳遞到🤴、遷移到我們的人才培養當中。所以辦學者一定要嚴守MBA 教育的嚴肅性和神聖性🪛,守住教育本質💾🙋🏻,應該是MBA 教育“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是不教之教,是身教垂範。
最後🏋🏽,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管理學院(商學院)及MBA 教育如何落實“四個自信”。我們有不少院校、有一些老師一直在推動相關的工作,例如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部長蘇敬勤教授長期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管理經驗總結和相關的案例建設進入MBA 教學當中,人民大學也在這方面很有建樹。但是從整個學科角度來看,“四個自信”在中國的管理教育當中的深化推廣空間仍然很大。對於適應中國的製度、道路👯♂️、理論和文化的中國特色的管理,對於我們所傳授的管理本領以及企業家精神的中國化的這一部分的總結和傳播,我覺得也還有很大空間去探索去發掘。這方面的工作,MBA 教指委要做,管理學院也應該更多去做,去鼓勵老師🗑🤷🏼。我們在“教”的過程中比較註重學自“外來”的部分👩🏿🍼,我們對“本來”的部分的傳授👳🏼♂️,包括中國古代管理思想,過去100 年當中的中國企業管理的一些經驗和教訓👨🏽⚕️,還有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所歸納總結的真經等這一系列內容可能還不夠,對面向“未來”的管理範式情境的大變遷探索得也不夠,而世界可能變化得很快。“立德樹人”的“德”不僅僅是道德品格,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等也是“德”。這些內容深入融合到我們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去,對MBA 教育“立德樹人”工作會有積極的貢獻🛬。這部分內容也希望能夠在研討中聽聽大家的意見。
今天我主要是從MBA 教育、管理教育的一些特殊性的角度,在當前的大背景下談了一些立德樹人工作落實的思考——可能的問題,值得進行的探索,拋磚引玉🌀,呼籲同行們一起來探討、去實踐,把“立德樹人”這篇大文章做好,為中國夢的實現作育管理英才。再次代表教指委感謝北師大的張羅和各位演講嘉賓的貢獻,謝謝大家!